牛市奔跑中的广发基金

2015-05-11 10:15:05 | 来源:投资者报 | 3624次阅读

  广发基金依靠强大的投研团队和优秀基金经理,通过精选个股,在蓝筹股和成长股上斩获颇丰,而且既注重捕捉机会也注重控制风险,在这一轮牛市中表现格外抢眼。

  435亿元浮盈位列整体盈利榜前三

  据《投资者报》对2014年6月30日前成立的股基自2014年7月开始至2015年4月24日净值涨幅表现进行的统计,广发基金旗下股基(含普通股票基金、偏股及平衡混合型基金,以下简称“股基”)整体浮盈434.98亿元。其中,广发行业领先、广发新动力更是分别取得了129.76%、142.93%的净值增长率,即使在市场为数不多的“翻番”基金中,这样的涨幅也位居前列。

  广发基金坚持“发现价值,创造财富”的投资理念,公司坚持研究主导投资,使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行为,强调研究发现价值。具体到人员构成上,广发基金在股票研究上秉承“坚持基本面的深入研究”理念,贯彻宏观策略和行业公司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组建了“宏观策略小组”,并结合行业公司特点组建了“大消费组”、“TMT及中小市值组”、“制造业组”等研究小组。

  此外,为了更好地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和投资市场环境的变化, 2015年年初,广发基金又特别重新调整了研究发展部的小组分类。除继续保持对宏观策略研究的高度重视外,行业研究重点覆盖领域分布在大消费、TMT、制造业等行业,在人员配置上重点向医药、TMT、高端制造业等行业领域倾斜。

  尽管广发基金旗下股基的投资决策主要依据内部研究,但对于外部研究成果也一样给予充分的重视。据了解,广发基金内部研究报告的主要数据、假设前提和估值模型、投资意见等的形成由内部研究力量来完成;外部研究除了提供观点佐证、数据补充的支持作用外,还可以在某些内部研究力量不能覆盖的领域,经由公司对其研究力量进行评估后,为公司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正是由于广发基金这种“内部、外部研究成果协同机制”,公司在2003年以来同期成立的13家基金公司中发展相对较快。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起,广发基金公募管理资产规模一直稳居行业前10名。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为1334.68亿元,公募资产管理规模排名行业第八。  

  刘晓龙打造两只翻番基金

  在基金圈内,素有“新人王”之称的明星基金经理刘晓龙在这波牛市行情中再次为广发基金谱写了一个传奇。他管理的两只基金——广发行业领先和广发新动力在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24日期间净值成功翻番,向市场证明了他确实擅长精选个股,既重视股票的成长性,又重视股票的安全边际,强调价值和价格的匹配。

  “投资以正合、以奇胜,选出好公司是第一位的,交易是第二位的。逐渐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但是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越过能力圈做投资。”刘晓龙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市场的风格通常会处于变换之中,经常会有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时候出现。对于一名优秀的基金经理来说,当市场风格跟他的风格合拍时,他相对容易赚到他应该赚的钱;当市场风格跟他的风格不太合拍的时候,他要能控制住下行的风险,让自己的持仓处于一个合理状态,避免出现大败的局面。

  正是这样鲜明的投资理念,刘晓龙管理的广发行业领先、广发新动力分别以129.76%、142.93%的净值增长率成为市场中耀眼的“翻番”基金。以成立于2014年3月19日的广发新动力股票基金为例,基于“低估值个股、大盘蓝筹会出现估值修复过程,直到其分红收益率接近无风险收益率”的判断,刘晓龙在2014年11月降息前后大幅调整了持仓组合,形成了以券商、保险、地产、银行等大盘蓝筹为主的持仓结构,在2014年四季度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而进入2015年后,刘晓龙又积极通过把握宏观经济周期及行业生命周期的发展趋势,继续发掘发展前景良好的行业或处于复苏阶段的行业中的领先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在经济转型中布局未来产业,把握时机,寻找成长快速的好公司。正是由于积“小胜”为“大胜”,刘晓龙管理的两只基金广发行业领先、广发新动力在2014年7月至2015年4月24日期间取得了优异成绩,给持有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展望后市,刘晓龙认为,板块上由于一季度小盘股远远跑赢大势,所以二季度中盘蓝筹、传统白马胜出的概率更大,二季度的配置将会向这些方向加强,兼顾进攻性和组合稳定性。看好的行业包括航空、制造业等,同时主要关注国企改革和体育主题等等。而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成长股将会开始分化,少数本身内生增长强劲、估值合理的个股会走出独立行情,而大多数依靠外延并购的公司将会逐渐失去吸引力。在调整后可以逐步关注一些估值合理、预期空间合适的成长股,在结构上适度平衡。

 

温馨提示:本公司产品仅向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进行销售。

合格投资者应符合以下条件:

1.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2.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3.系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4.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